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
A+醫學百科 >>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|
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癥(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, SFTS),俗稱蜱蟲病,是由一種新發現的布尼亞病毒導致的傳染病。臨床表現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,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且發展迅速,可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。病例多發生于4~10月份,以青壯年居多。該疾病于2009年首先確認于中國。
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癥在2009年尚未知其病原,先前推測病原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(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),但在實驗室檢測未曾分離過該病原。后續則發現病原是白蛉病毒屬(Phlebovirus)的新布尼亞病毒。
目錄 |
流行情形
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間,發現病例的中國省份為河南、湖北、山東、安徽、遼寧及江蘇省,大多分布在丘陵、林木區以及山區。該六省共計疑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住院病患有241位,其中171例確診,21例(12%)死亡,病患多為山林區的農民。在2013年,日本與韓國亦確診數例并有死亡發生。
傳染性
本病借由長角血蜱(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)叮咬人而傳播病毒,自病患住所飼養動物身上的采集長角血蜱后,檢測186只長角血蜱中,有10只(5.4%)帶有病毒核酸,但病毒核酸序列接近但不完全相同于患者身上的病毒。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病毒可人傳人,急性期病人及尸體血液、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,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。
臨床癥狀
主要癥狀有發燒、血小板減少、腸胃道癥狀、白細胞減少、多重器官障礙,初期死亡率為30%。
實驗室診斷
采集病患血清檢體,最常見的血液學征象有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,診斷方法可直接用RT-PCR檢測病人檢體是否具有SFTSV的核糖核酸(RNA)。或可用血清學方法,使用ELISA等檢測工具來檢測病患IgG抗體力價是否有四倍上升或血清陽轉的情形。
治療
本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手段,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。
患者應當臥床休息,流食或半流食,多飲水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及尿量等。
體外實驗結果提示利巴韋林對該病毒有抑制作用,臨床上可以試用。繼發細菌、真菌感染者,應當選敏感抗生素治療。同時注意基礎疾病的治療。目前尚無證據證明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效果,應當慎重使用。
|
關于“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”的留言: | ![]()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