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枝桿菌性潰瘍

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
疾病概述

分枝桿菌性潰瘍首先在澳大利亞發現,鑒定出潰瘍分枝桿菌是本病的病原菌。此菌屬不產色群分枝桿菌,在30℃羅氏培養基上一般經3~5周可形成菌落,與結核桿菌的菌落相似。此菌生態學尚不清楚,可能是熱帶土壤的腐生菌感染與環境密切有關,病人往往有外傷史。

癥狀體征

皮損好發于小腿前臂。初起為孤立的、無痛的、堅實的皮下結節,緩慢增大。幾個月后結節表面有癢感,形成水皰。破潰后形成壞死性潰瘍,并迅速向周圍擴展。邊緣呈不規則狀并具潛行性。周圍皮膚隆起,色素沉著潰瘍面覆蓋黃灰色松軟的壞死組織。潰瘍數目多為單個,但其周圍可能發生衛星狀潰瘍。潰瘍直徑小者2mm,最大可占據整個下肢局部淋巴結不腫大,病人沒有全身癥狀。皮損雖有自愈傾向,但如不治療,則能持續幾個月乃至幾年。愈后往往由于瘢痕攣縮,造成嚴重的畸形

病理生理

1、潰瘍前期

皮下脂肪組織壞死,細胞核消失,纖維蛋白沉著,在壞死部位有細小鈣沉著,網狀纖維增加。經抗酸染色,壞死區內可見大量抗酸桿菌,而無明顯的炎癥反應,此可能是由于該菌產生強力的組織破壞毒素所致。

2、潰瘍期

壞死達到表皮,使表皮發生變性而形成潰瘍。真皮膠原纖維變性小血管周圍炎癥細胞浸潤,菌落隨著壞死向表面擴延,在真皮內亦能見到細菌。潰瘍表面常有繼發感染,此時可見到有Gram陽性球菌桿菌,于是產生纖維蛋白及中性粒細胞滲出性反應。

3、潰瘍后期

潰瘍形成約3周后,發生明顯的炎癥反應,部分病灶內可見到巨細胞和泡沫細胞。此期可見表皮下有呈帶狀分布的淋巴細胞浸潤,或在壞死細胞的上方出現散在結核結節肉芽組織,于是,壞死組織溶解或被吞噬排出,而代之以肉芽組織。

診斷檢查

為單發的結節或潰瘍,局部淋巴結不腫大,無全身癥狀,潰瘍底面松軟是其特點。從潰瘍底面涂片組織切片均可見到大量抗酸桿菌。根據細菌培養及動物接種試驗可以確診。若有嚴重繼發感染,則易于誤診。本病需與麻風雅司淋巴結核壞疽性膿皮病、深膿疹、梅毒樹膠腫、硬紅斑肉瘤鱗癌等相鑒別。

治療方案

小的結節應該切除,較大的結節或潰瘍被切除后作植皮術。應用抗結核及抗麻風藥物,特別是抗麻風藥氯法齊明,可望較早治愈。此外,應積極預防繼發感染。

關于“分枝桿菌性潰瘍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
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三区,97国产精品传媒在线观看,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导航,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
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| 青青国产视频久久 | 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|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Aⅴ 午夜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| 亚洲精品日韩综合观看成人91 | 日韩五月天AV电影在线 |